中机院市场调研
当前位置:

把好产业“脉” 开好振兴“方”

发布时间:2021-11-22 来源: 人气:

  近日,在四川省宣汉县普光工业园区方斗食品功能区,四川省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加工厂马力全开,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
  “目前已加工了600吨木香和木瓜,两万余亩中药材算是颗粒归仓!”公司董事长杨昌林乐呵呵地说,“往年加工厂没建起来,遇到雨天很多中药材只能烂在地里,对公司和农户都是很大的损失。这条生产线的建立,既解决了我们以前的产销难题,又大大增加了中药材附加值,还可以给周边村民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。”

  从单一中药材种植升级为整条现代化生产线,目前该公司已种植中药材7万余亩,覆盖全市5个县(市、区)的26个乡镇、53个村,带动3000余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。四川龙森中药材公司把对了“脉”,开对了“方”,更走对了“路”。

  突出特色 融合发展

  发展中医药产业,达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。这里地处秦巴山脉地区生态系统核心区,素有“动植物基因库”和“秦巴药库”之称,境内有野生中(草)药资源2386种,中国药典收载431种。

  虽然中药材资源丰富,种植历史久远,但过去一直走传统种植的路子,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问题突出,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能力不足。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曾小川介绍:“中药材种植缺乏主导品种,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少,产业发展难以支撑多元化市场特色需求……”

  为“号”准这个“脉”,达州市专门邀请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科学院、西南大学药学院及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到达州“坐诊”,对达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分析研判和科学规划。

  “把准‘脉’、开好‘方’,是我们推进达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。”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黄中平介绍,“达州规划‘一核引领、两翼带动、六极赋能、全域发展’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,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,成为助力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。”

  按照这个规划,今后5年,达州将以通川区现代医药产业园为依托,打造国家级特色中药材产业孵化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园区;以北部高山地区为“北翼”和南部丘陵平坝地区为“南翼”,建设标准化、规范化种养业基地;以达川、万源、宣汉、开江、渠县、大竹各为一极,突出特色、错位发展;健全完善中药材产业链,实现三产融合,助力乡村振兴发展。

  搭建平台 服务产业

  土生土长在花萼山下的“80后”青年项能鹏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祖祖辈辈视萼贝为宝贝,那么如何将野生贝母进行移植种养,将它作为一项产业发展,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?从2014年开始,项能鹏先后到省、市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拜访中药材专家,为发展萼贝“把脉问诊”。

  项能鹏的创业行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,专门为他建立“专家工作站”,帮助其对萼贝进行基源鉴定、化学成分分析,传授育苗和栽培技术等。2018年,他又成功通过技术成果融资,成立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。

  该公司通过科学的基源研究和野生驯化,成功进行了扩繁和栽培。现已在万源市蜂桶乡建设川贝种源繁育基地50亩,商品萼贝规范化种植基地200余亩,带动萼贝种植大户36户,户均增收近1万元,为当地培养萼贝种植“土专家”60余人。

  为破解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,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,达州市政府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签订了《推进达州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》,积极与有关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,成立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产业技术分院,筹建秦巴道地中药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,创办达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。全市设立了3家“院士专家工作站”,为每个特色品种配一支专家服务队,未来将建立中药产业科技转化孵化园,为更多的“项能鹏们”搭建好服务平台。

  培本固元 打造品牌

  针对中药材主导品种缺乏的问题,达州市初步筛选出万源萼贝、达川乌梅、宣汉木香、巴山天麻、开江银杏、渠县白芍等道地中药材作为规模化种植推荐品种。未来几年,将新(扩)建省级示范基地1个、市级示范基地8个、县级示范基地7个,累计打造15个“秦巴药乡”。

  达州通过构建“医疗机构+中药企业+种植养殖企业(合作社)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机制,把农民利益分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,推动联合发展。到2025年,全市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180亿元。

  积极培育和招引重大中医药产业项目,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、四川聚元药业、四川自强中药和四川琦云药业相继落户达州,通过“飞地经济”模式建设达州现代医药产业园、宣汉方斗工业园、万源中国富硒医药产业园区。推出一批以中医药养生文化、疗养康复、药用植物观赏、森林康养为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,着力打造“秦巴药库·康养天堂”区域产业品牌和“达医达药”区域文化品牌。

  在达川区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,通过招引龙头企业,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园区从事乌梅“产、加、销”产业链发展的经营主体已达36家,带动园区87%的农户从事乌梅产业,还可以享受乌梅特色药膳食疗、养生保健服务,是一个中医药特色康养胜地。

 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村民通过中药材种植脱贫后,又开始谋划利用巴山大峡谷景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“下猛药”。“前几年‘药’到病除,治好了村民的‘穷根子病’。”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信心满满地说,“现在我们要打造民宿、发展康养,让游客在我们这里吃好、耍好,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。”